(一)如何使用「從零開始作:公民審議計畫」?
「從零開始作:公民審議計畫」 主要提供公部門及協力單位辦理實質公民審議計畫所需之程序及注意要點,建議可搭配閱讀文化部出版之《審議民主實作手冊》,進一步了解審議民主之精神與各程序安排所蘊含的核心價值。因不同的公民審議計畫所選定的模式不同,籌備流程也略有不同,於〈執行公民審議計畫前的準備〉一節中,說明籌辦各類模式公民審議計畫的準備工作;之後章節將公民審議計畫區分為兩大節,一為〈辦理政策審議或一般討論的步驟與原則〉,主要以政策規劃方向的公民審議計畫為主,另一為〈辦理參與式預算計畫的步驟與原則〉,以機關撥付預算供公民討論提案的公民審議計畫為主。前述兩大類公民審議計畫之籌辦工作項目、流程與期程可參照圖1及圖2,且因應不同議題設定及執行地區、範疇考量,在原則性的操作流程外,仍應視各計畫需求尋求專業建議進行微調,以確保公民審議計畫執行的適切性。
(二)為什麼進行公民審議?
近年來,開放政府及公民參與成為重要的世界浪潮。各國在政府治理的過程中創新與實作各種形式的公民參與,如荷蘭烏特列支能源議題城市對話、比利時創新成立常設公民委員會等,無非是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讓城市治理納入更多公民意見與發揮公民智慧,藉由有品質的參與,在賦權公民的同時也提升治理品質。
此外,雖然公共建設已有法定程序之規範,但在一般公民的認知裡常流於形式,無法充分發揮溝通效果。故公務機關推行重大政策的過程中,如能事先徵詢公民的意見與想法,藉由完善的實質參與程序設計,讓公民在過程中充分抒發己見,也了解公務程序上的考量與困境,從中折衝出公務機關與民間皆能接受的方案,讓政策或工程設計更貼近民意,又或者了解不同角色與立場的主張與價值觀,以對話取代抗爭,減少決策過程中產生的衝突。從過往推動公民審議相關計畫的基層承辦人員回饋來看,除了增加對公民審議精神與程序的了解外,最大的收穫無非是更清楚如何與民眾進行溝通,緩解業務推行過程中的困境,甚而讓政策設計或工程規劃更為完善。
臺灣公民審議的發展自91年學者引進審議民主的參與模式辦理第一場公民共識會議以來,至96年由政府及民間團體辦理各種類型的公民審議會議,其模式包括公民會議、審議式民調、願景工作坊、學習圈,甚至發展出青年國是會議討論模式的公民對話圈等。參與式預算則於104年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合辦第一場北投區民間試辦參與式預算後,陸續於臺中市、臺北市政府主導辦理,加上文化部「社造3.0」於各縣市鄉鎮區公所推廣「審議社造」,各類審議討論和參與式預算從過往推動的中央走入地方,深入各層級的治理環節。
桃園升格直轄市後,積極推動公民參與,其中以參與式預算為主要的推動方式,桃園公民審議計畫自106年至112年止,本府各機關已執行128項議題,涵蓋13個行政區及全市性議題,參與總人數迄今達10萬餘人次,累積預算總金額達1億5,000萬元。
桃園推動公民審議計畫的作法是委託輔導團協助市府各機關規劃並執行公民審議計畫,並辦理市府各機關教育訓練及現地訪視,以深化及輔導協助各機關順利推動。
撰作者:張婉慈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